欢迎光临兰州地方网!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体育

少跟孩子生气吧,看完你就知道原因了


▼ 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音频

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?

刚费力收拾整洁的客厅,转眼又搞得面目全非;

耐着性子讲解错题,孩子却早已两眼放空,神游天外;

明明叮嘱过八百遍,下一次还重复同样的错。

那股子无名火啊,噌就窜上来,嗓门拔高,音量失控,吼出一大堆伤人的话来......

当妈哪有不发脾气的!

虽然我们也常用这样的理由说服自己,但看着睡着后委屈巴巴,还挂着泪水的小脸;

想起他白天怯生生、笨拙地来讨好自己的样子,还是会不自觉懊悔、心疼。


我们怎么总被怒火裹挟?我们真是糟糕的妈妈吗?

这两天和一位资深育儿老师聊天,她一番话点醒了我:

孩子不是故意来气你的,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在探索世界。 我们生气的根源,不是他真有多糟糕,而是习惯性把成年人的规则、效率标准,自身的焦虑、恐惧,套在还在懵懂摸索、艰难成长的孩子身上。 最后,伤人伤己。

是啊,少生点气吧,这不是放纵不管,也不是自我压抑,而是我们得换一种更清醒、更长远的方式爱孩子。

看完下面这些扎心又温暖的原因,或许下次火气上来,你就能对孩子、对自己多一份理解和耐心。


6:50闹钟响了三遍,孩子还赖在床上,没有起来;

7:20催促无数遍终于出门,上车发现,作业忘带;

17:30刚到家,孩子就兴奋地来问你:“妈妈,我能不能玩会手机”;

19:30让他出去锻炼,“不去”;让他复盘试卷,才做几道,就开始不耐烦.....

这些场景是否让你瞬间血压飙升?

可让我们发脾气的,真的是孩子一连串不靠谱行为吗?


心理学上有个“滑坡谬误”,说的是:

人很容易从一个很小的事件出发,推断出一系列越来越严重,甚至灾难性的后果。

但这些事件和结果之间,并没有必然或严密的逻辑联系。

很多时候,孩子的行为本身只是一个中性的、普遍的表现,并不会导致严重后果。

真正引爆我们情绪的,是大脑中自动播放的,关于未来糟糕后果的“恐怖片”——

迟到给老师留下坏印象怎么办? 上班又迟到,怎么向领导交代? 这点小事都做不好,将来怎么成大事,怎么在社会上立足? 学习习惯不好,态度还不积极,就知玩手机,这样下去,孩子就废了......

也就是说,我们其实是在被大脑里这些恐怖念头控制。

只有识别出,这些隐藏在怒火背后的“内在焦虑”和“灾难化思维”,我们才能在内心“小剧场”又开始上演时,迅速意识到:

孩子并非犯了什么十恶不赦的大罪,我害怕的事情也并非真会发生。

那我们的怒气,就消解了一半。


你可能会想:

这是没遇到一身反骨的孩子,要是遇到,别说以后,当下就能把你气死。

是的,孩子的很多行为不但气人,还费解。

很多家长愤怒,是因为孩子“说了不听”,或认为他们是“故意做对”。

但研究表明,孩子的大脑在20岁+岁前(甚至可能30岁+),都还处在发育阶段。

相当于一个正在施工的工地,混乱、无序、难管控,是受客观条件限制——

他们自己也很无助。


不信你看这些“施工牌”:

1.前额叶皮层发育中

常见表现:

要求他立刻停止玩喜欢的游戏,去写作业,他开始抗拒、拖延。

施工说明:

不是故意对抗,是负责自控、计划、延迟满足的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成熟,抑制冲动、切换任务,对他们来说有生理困难。

2.工作记忆仍有限

常见表现:

一个错误叮嘱多次,下次还是会犯。

施工说明:

不是故意忘记或不听话,是孩子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,无法同时处理多项信息或牢记规则,注意力很容易被其它事物分散。


3.执行功能不完善

常见表现:

要求孩子自己收拾好书包、房间,结果收得乱七八糟、很多遗漏。

施工说明:

并非懒惰,是组织规划、任务分解、持续专注等执行功能还在发展,需要时间和练习。

当我们了解这些神经科学发展规律,明白孩子有自己的局限和发展节奏,才能放下他们“是主观故意”或“有品格缺陷”的误解。

才能用更包容、耐心的眼光看待他们(对我们自己也一样):

将那些“笨拙”“失误”,视为成长必经的过程。


前段时间我去体检,发现淋巴、乳腺都有结节。

医生提醒说:

你看,生气也是要付“情绪税”的,你每次发火前,要先考虑下自己付不付得起。

这句话很触动我。

回来之后,我专门列了个“情绪税”清单,警醒自己——

Q精神消耗:

深夜看孩子睡脸悔成狗→第二天不爽继续吼。

结果,总在“收拾自己的情绪烂摊子”和“安抚孩子受伤的心灵”之间反复横跳。

情绪没发泄掉,孩子也没顾好,陷入内耗。

Q健康红灯:

研究发现,长期处于高压和负面情绪中,免疫系统功能会下降,生病概率大大提高。

我们每一次怒吼,身体都在默默记账,日积月累,就成了体检报告单上的红灯。


Q关系损耗:

吼孩子会导致孩子:

①安全感崩盘→变成扎人的刺猬;

②信任感消失→关上沟通的大门;

③自我攻击→刻进骨髓的“我垃圾”“我不配”......

这些都是我们承受不起的亲情和人格损耗。

Q无效教育:

孩子大脑在恐惧时会“宕机”,关闭学习通道。

他们记住的不是“道理”,而是我们狰狞的面孔和自己糟糕的感受。

我们“用愤怒解决问题”,那孩子也会学用同样失控的方式来应对挫折。

我们发火的初衷是“为孩子好”,希望他们改正、进步;

愤怒发泄的瞬间看似“解气”,付出的心理成本、健康成本、关系成本、教育成本却极其高昂。

意识到这些沉重代价,我们才能时刻提醒自己:

太贵了,少生气吧!

才能更积极地去寻求,更有效的情绪处理和沟通方式。


收到女儿班主任消息,语气严肃。

说女儿在学校没完成测验卷,自习课时,还和另一同学偷溜出教室。

听完语音,我胸口一阵淤堵,血压瞬间上来。

搁以前,我一定会原地“爆炸”。

但这次,我深吸了口气(毕竟情绪税很贵、大脑施工中、事情可能没想的那么糟)。


我没有立刻去找女儿,而是先喝水,做饭,洗碗,拖地......把所有事都忙完,等心跳和血压都平复后,才找到她:

老师告诉我今天在学校发生的事了。 但妈妈想听听你的说法。 测试卷是为什么没有完成?自习课跑出去,是发生了什么? (从质问“你都干了什么!”,转为关心“发生了什么?”)

女儿一开始也很对抗,“没发生什么”“不知道为啥”。

后来,见我没说教、没批评,才开始吐露,“你别嫌我幼稚啊”

我们听到一只小奶猫叫,外面巨热,怕它中暑,就偷溜出去,挪了个阴凉的地方,谁知被巡查老师逮住,回来做题时间就不够了。

这原因真让我既觉得温暖,又看到了前额叶“施工中”的影子......

我虽然觉得孩子的行为有些不妥,但也理解了她不是真的不想学习,或故意违反校规,心便放心了很多。


坦白说,这件事虽顺利翻篇,但过程中,撞上女儿那副“没什么好说的”的样子时,我也差点破功。

事后我和女儿重申了爱和需要的支持:

“初三了,妈妈真的很担心你学习,这种担心和压力,让妈妈很累,很着急,有时控制不好情绪。

就像你刚刚什么都不肯说,我差点就没控制住。

咱以后积极沟通,有什么方式不对,你多提醒妈妈,好吗?

妈妈也在努力学习,有时实在没忍住、没做好,请你相信,无论什么情况下,妈妈都爱你,也希望你给我时间和帮助。”


“少生气”并不是强颜欢笑,憋出内伤,也不意味着纵容错误,包庇孩子。

而是容纳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“出错”,容纳我们都会有的“情绪失控”。

在这种容纳中,我们和孩子既能腾出去理解行为背后原因的空间,也能生长出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
这才是一种更成熟、更有建设性的爱。


最近在整理旧物,无意中翻到女儿二年级时的一封信。

上面歪歪扭扭写着:

妈妈,谢谢你陪我长大。

那一刻,我感觉时光仿佛折叠:

孩子进入青春期,房门紧闭,交流变少,我们确实会因为他们磨蹭、顶嘴、犯错火冒三丈,觉得日子鸡飞狗跳、度日如年。

但时光太快,成长日新,所有日子都会转瞬即逝。

当孩子长大,独立离家,家里整洁安静,我们是不是又会在无聊时,开始怀念那个曾经像小尾巴一样黏着我们的“小话痨”“小麻烦精”呢?

那与其在愤怒中消耗宝贵的当下,我们为何不用更多理解、耐心,去拥抱孩子的现阶段呢?(哪怕他们真的很气人)

少生点气吧,这不是降低标准,而是调整视角——

那些让我们无比抓狂的“麻烦期”,恰恰是孩子最本真、最依赖、与我们联结最紧密的时光;

哪怕饱含辛苦泪水的灾难现场、问题行为,也终将成为我们记忆里,带着温暖滤镜的珍贵回忆。

少生点气吧,趁TA还是那个围在我们身边的“小麻烦精”。

作者 | 猪妈妈,自由撰稿人,学习型妈妈,中国青少年研究会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,另有网名,宝藏猪妈妈。

主播 | 安东尼,朝鲜冷面下藏着一颗韩国烧烤的心。
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


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兰州地方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
我要收藏
0个赞
转发到:
阿里云服务器
Copyright 2003-2025 by 兰州地方网 lzh.affnews.cn All Right Reserved.   版权所有
关注我们: